時間:2022-06-29 作者:admin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領導在解讀國務院辦公廳最近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時強調,“加快衛生健康科技創新,推進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建設”。 新華社
消化系統疾病的有效防治,一直是國民健康規劃中一道難解的題。
多年來,我國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全球每年胃腸癌新發病例約42%來自中國,而我國胃腸癌的早期檢出率僅為10%左右。上述觸目驚心、對比鮮明的數字無不表明——我國消化道癌防治形勢嚴峻。
消化內鏡檢查作為目前發現胃腸癌最常用的篩查手段,有兩大難點仍難以攻克:一方面,內鏡檢查質量不過關,患者漏診狀況頻出;另一方面,由于內鏡醫師檢查水平參差不齊、高水平內鏡醫師稀缺等原因,導致中國部分地區早期胃腸癌的診斷率仍低于發達國家。
基于這一現狀,社會各界究竟該做出怎樣的努力,方能構筑起堅強的消化道防癌陣線?從上到下,這不僅是廣大醫生、醫療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更值得眾多內鏡生產企業去深思——「健康中國」下,企業該肩負怎么樣的社會責任?又該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由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主辦,上海澳華內鏡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國產內鏡診療技術與研發創新論壇》于6月25日隆重召開。
一批奮戰在消化系統疾病診療前沿的醫學「大咖」與國產內鏡企業澳華內鏡集結于此,就「內鏡診療技術在我國的普及發展與國產內鏡設備的研發創新」進行深入探討。論壇圍繞主題設置了理論授課,問題探討、互動交流等環節,話題涉及國產內鏡民族責任、技術創新等,旨在加強醫工聯系,構筑國內外著名消化病、消化內鏡專家互動交流平臺,為我國消化道防癌陣線的構建提供一份力量。
會議一開始,由中華消化內鏡雜志的唐涌進主編擔任論壇開場主持,介紹了參加本次論壇的各位嘉賓及國產內鏡技術與研發創新學院組建的概況。唐主編最后邀請北京友誼醫院張澍田院長和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令狐恩強教授兩位大會主席做開場致辭發言。
張澍田院長:「十四五」背景之下,對于國產的醫療器械而言正是最好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國產設備受到國家重視,在現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內鏡醫生信心強烈,尤其是國家對國產內鏡創新支持力度持續增大。在此希望以澳華為代表的國產企業要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里,努力解決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令狐恩強教授:近年來,國產醫療器械受到國家政策支持,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推動醫療器械行業政策的創新升級。體現了國家政策方面的積極推動,希望各位可以在今天的論壇中獲得全新的思想,為中國內鏡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辭環節之后,唐涌進主編請出了中華醫學會的游蘇寧教授,游教授帶來的是以《改變醫療的顛覆性創新》為主題的演說,游教授認為,跨界融合是大數據時代創新的靈魂,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展開視野。
主持嘉賓北京協和醫院的楊愛明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周平紅教授都對游教授的觀點表示認可,楊教授也認為當前正是國產內鏡的「黃金時代」,在多方面的利好環境下,希望國產內鏡企業可以抓住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隨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李鵬教授以《國產消化內鏡的多中心系統評價研究》為主題展開分享,李鵬教授說: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鄒曉平院長點評道:「相對進口品牌,國產內鏡起步較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以澳華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發展迅猛,特別是圖像質量方面完全不輸于進口品牌。面對未來廣闊的內鏡市場,對于國產內鏡企業而言任重而道遠。這要求我們堅定不移朝著高水平、高標準努力。同時必須高度注重醫工結合,讓更多的研發人員和臨床醫生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共同努力創造出高水平、高標準的國產內鏡?!?/span>
同時,擔任主持的另一位嘉賓——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孫思予教授,他剖析了國產內鏡面臨的現狀,提出國產內鏡是否能實現進口替代的關鍵一環是企業如何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設備的保護。
緊接著,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的王雷教授帶來了以《澳華內鏡研發和創新之路的思考》為主題的演講。
王雷教授從一個醫生的視角出發,闡述了對于研發和創新之路的思考:
這一環節的主持人共有三位,首先是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張筱鳳院長,張院長表示,她親眼目睹了澳華內鏡近些年的快速變化,可以看到澳華的產品在臨床中不斷以全新的面貌出現,現階段已基本可以滿足院內內鏡中心的診療需求。此外,她認為內鏡的創新突破需要緊跟國際動態,要了解全球的發展趨勢。
身在大洋彼岸的蔡強教授來自美國Emory大學醫學院高級消化內鏡中心,他對王雷教授在演講中提出的「不僅要解決患者的治療問題,同時也要保護操作者」這一點印象深刻,并表示高度認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鄒多武教授表示「澳華在光學成像方面表現優秀,同時操縱性也非常不錯,而在設計環節基于人體工學的考慮能夠保護到操作者,這令人感動?!?/span>
隨后,來自澳華內鏡市場部的嚴凱經理對新推出的智能多光譜內鏡系統AQL-200L做了詳細介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的冀明教授點評道「創新,從來都需要九死一生的堅持,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的豪情。國產內鏡要把核心技術攥在自己手里,用中國人的智慧解決卡脖子問題,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的郝建宇教授說道:「科技的發展是改變生活的根本。澳華內鏡生逢其時,乘著國家對國產技術的支持之風扶搖而上,但澳華內鏡出色的成績背后,是幾十年的鍥而不舍始終堅持研發投入、堅持產品創新宗旨不動搖的必然結果。」
專題分享結束后,在場所有嘉賓圍繞「國產內鏡如何突圍」這一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創新」這一詞被眾多教授頻頻提及,點題論壇主旨中的創新精神。
當前競爭格局
討論一開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王東教授對國產內鏡生存現狀進行了詳細地闡述:
「內鏡的產業格局鮮明,全球表現為地域集中及格局集中的特點。與其他設備不同的是,內鏡具備診斷+治療的雙重屬性,起到了醫生手和眼延伸的功能,臨床操控與體驗至關重要,因此在臨床端替代的品牌壁壘相比其他醫療設備要更高。
理解和把握外資龍頭在產業鏈上的環環領先和先發優勢后,我們或許從整條產業鏈層面出發能尋找到更多國產廠商的突圍思路,即站在系統全局角度看國產內鏡的發展階段,對國產內鏡的未來進階更有把握?!?/span>
本土品牌優勢建立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的劉楓教授提出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國外龍頭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上先發優勢顯著,上游技術的封鎖導致國內從0 到 1的突破和摸索周期更長,售后的維修體系搭建也是需要重要的考量因素。綜上,以澳華為代表的老牌企業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閉環壁壘,可塑造堅固的品牌護城河,有利于打破當前進口壟斷格局?!?/span>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楊建鋒教授提出「以我個人的操作體會,澳華在先端部外徑、插入管外徑、通道內徑、彎曲部角度、視野多個指標維度都已經不輸進口,甚至進一步做到優化。我個人認為軟鏡的鏡體發展方向目前更主要為技術精細化+鏡體類型豐富化。這幾點澳華都做得很好?!?/span>
技術突破,引領內鏡醫療新「鏡」界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吳齊教授這樣說:「我于2年前初次使用AQ-200系統,其出色的表現獲得了科室內醫生的一致好評。一直以來,國外內鏡憑借成熟的技術引領著中國,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國內的內鏡技術也在不斷地突破,國產企業可以從諸如“智能化”等全新賽道追趕龍頭企業,逐漸獲得市場話語權?!?/span>
另一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姚方教授指出「澳華目前產品的設計、定位以及未來的創新方向以及產業布局都十分清晰。想要實現內鏡國產化,務必要將核心技術抓在手中,并且創造屬于企業自身的亮點。在產品設計上,我認為可以在雛形階段就引入醫產研學相結合的模式?!?/span>
創新 創意 創未來
討論的最后,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金震東教授總結道:
論壇尾聲,澳華內鏡總經理發表了閉幕致辭,他首先向出席本次會議的各位專家表達了敬意,感謝各位專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參加此次澳華創新學院。隨后他說道:「澳華內鏡作為本土品牌,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我們會著眼于未來,不斷夯實基礎,把核心技術研究透徹。當前,國產醫療器械發展的土壤已經非常完善,因此澳華將投入更大的力度去攻關技術性難題,這需要企業與臨床進行長期深入的磨合,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的創新,為內鏡的臨床診療發展做出貢獻。」
一
值得一提的是,借本次論壇成功舉辦我們也成立了“澳華創新學院”。
宗旨:凝結一批有夢想、有激情、勇于創新的全國內鏡專家中堅力量,定期進行線上和線下的內鏡診療技術和國產內鏡設備創新的小型論壇,實現“產學研的一體化”協同發展。
愿景: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學術。
“身負青囊,劍指遠方”。在市場的價值、經濟的價值,社會的價值的三輪驅動下,澳華內鏡會繼續堅持醫工結合,緊跟消化內鏡技術臨床需求,為中國消化內鏡事業的快速發展持續貢獻力量,攀登內鏡技術創新研究的新高峰,在世界舞臺唱響“中國內鏡好聲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