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多光譜內鏡系統于今年5月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獲批上市!

新系統新功能蓄勢待發,將搭載多項全新技術——多LED光源、CBI多光譜染色、智能化助手輔助診療系統,為澳華在國產內鏡的發展歷程上新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前,癌癥已經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消化道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40%。
癌前病變、早期癌、進展期癌是消化道癌演變的「三部曲」。如能在兩部曲前篩查出消化癌并進行干預,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據統計,在早期階段就得到診斷的消化道腫瘤,5年后患者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若發展至中晚期,生存率僅為5-25%。因此,提高早期癌癥檢出率,對于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澳華內鏡始終踐行「健康中國」的理念,致力于為人民健康及中國內鏡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此次,搭載了多光譜染色功能的智能內窺鏡系統,用其出色的表現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隨著內鏡設備技術不斷發展,現在「胃腸鏡檢查」已經成為了臨床診斷的常規操作,醫生也習慣了在「透視」中尋找線索,鎖定問題,最后明確診斷。毋庸置疑,高清的圖像能夠幫助醫生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實現對細微血管或結構的觀察,圖像更清晰、更易于識別,無論在早癌篩查還是精查中都有較強的優勢,對臨床醫生的診斷更有幫助。
此時,配備一款具備多光譜染色功能的內鏡設備于眾多醫療機構而言變得非常關鍵。
智能多光譜內鏡系統:全新AQL-200L系統,可實現三種CBI染色模式,可更好地滿足臨床不同病變的需求。
冷光源:1種白光照明和3種分光染色照明(CBI)模式
CBI regular (CBI-R) 常規染色模式

采用405~425nm、530nm的LED光源,既可以甄別黏膜層病變范圍又可凸顯黏膜下血管分布。
藍色窄帶光基礎上結合適量的白光照明,再進一步對紅色區域進行顏色擴張;從而有效提升粘膜與血管的對比度。對血管紋理分布更突顯,對紅色區域顯示的色差對比度更強。

采用部分藍色與綠色窄帶光,并為圖像提供定量的白色光,結合全新圖像處理器平臺,更好地達到增加內鏡下黏膜組織結構可見性。
其一,腫瘤血管的特點是普遍存在于黏膜表層且伴有擴張;而炎癥發生時擴張的血管存在于黏膜深層。CBI indigo 模式下,在確保內鏡視野明亮的同時,通過強調黏膜輕微的顏色變化,提高對胃黏膜微小的顏色變化、發紅、褪色等病變的識別度,擴大了病變與非病變區域的黏膜色差,在胃早癌的發現率、Hp.的診斷率、大腸息肉的檢出率三方面都較白光有顯著提高。
其二,CBI aqua模式增強了黏膜表層微血管和微結構的對比度,可實現對細微血管或結構的觀察。CBI aqua 結合放大可用于精查,有助于醫生對不同部位的病變進行精確診斷。
可以說,CBI indigo 讓篩查更簡單 ,CBI aqua 讓精查更準確。
多光譜染色功能的誕生,可以強化常規內鏡難以觀察到的黏膜和血管的細微顏色色差,能夠感知人的身體更加細微的變化,將更多細節盡可能地呈現給醫生,引導醫生進行準確精細的操作。真正實現了「高清、高感、高科技、具有優質操作性」。
科技讓「深度透視」變成可能,創新讓澳華內鏡不再局限于「醫療器械」。
消化內鏡檢查作為目前發現胃腸癌最常用的篩查手段,有兩大難點仍難以攻克:
另一方面,由于內鏡醫師檢查水平參差不齊、高水平內鏡醫師稀缺等原因,導致中國部分地區早期胃腸癌的診斷率仍低于發達國家。
基于讓內鏡診療變得普及和便捷的使命,澳華推出的新品即將搭載智能化助手輔助診療系統,可對消化內鏡下視頻圖像進行實時監測,規范醫師的內鏡操作,并實時輔助醫師提示可疑病灶,減少漏診,誤診,提高早期癌癥檢出率,助力消化道系統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搭載智能化系統功能將幫助更多醫院打造智能化內鏡中心,實現內鏡精準質控和分級診療,為內鏡醫師開啟了「第三只眼」。它能夠在關鍵節點予以適當的提示,讓醫生能夠又快又準又狠地解決問題。
醫療設備智能化符合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隨著智能化消化內鏡系統解決方案的誕生以及在全國醫療機構逐步落地,必定能夠在未來助力中國內鏡醫師,同時助推中國內鏡走向世界舞臺。


此次發布的新系統延續了澳華一貫的創新精神。
澳華內鏡依托在圖像呈現、信息傳輸與科技交互的深厚技術沉淀基礎之上,新系統的推出又指向一個全新的重要戰略方向。在光譜、細節展示、智能化等方面均實現了突破:不僅能呈現更多深層次的組織細節,且大大提高畫面層次感,有效協助醫生識別病灶及周圍環境。該系統歷經多次迭代升級,覆蓋多項特色功能,確保安全性的同時,實現了醫生工作效率的提升。
澳華內鏡研發部門負責人稱,發布智能多光譜內鏡系統并不是偶然,而是其多年技術積累和深刻需求洞察下的注定。我們深知智能化醫療的技術創新與臨床場景相互結合,可以幫助一線醫務工作者降低培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勞動強度。然而,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醫療智能化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未來,澳華將堅持在這一領域進行嘗試與探索。

通過在光學領域的下沉式研究,澳華近幾年頻頻突破技術阻礙,開發出無論在清晰度、染色功能等方面媲美進口的內鏡。補齊「短板」,新增亮點,靠的就是一股子熱血驅動的創新勁。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唯有始終將其抓在自己手心,才能保持中國內鏡名片的「常亮」、「常新」。